10月30日,21岁的唐甜(化名)整理好个人物品后出院,准备返回东北继续完成学业。她没想到,回家这一趟居然完成了一台微创肿瘤切除手术。
与一般手术不同,这台手术创新同时运用“腹腔镜+内镜”,这正是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胆胰中心“内外科结合、一站式诊疗”的优势所在。
回想起生病时出现的迹象,唐甜怎么也想不到会与肿瘤挂钩。10月初,在东北上大学的唐甜出现头晕、心悸、手足麻木等症状,在当地医院查出消化道出血,引发重度贫血,家人十分担忧唐甜的身体状况,在唐甜回家后随即带她来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入消化内科进一步诊疗。

进行胃肠镜检查时,医生发现唐甜十二指肠乳头开口附近长有直径2厘米左右的肿物,超声内镜检查考虑肿物为间质瘤或神经内分泌肿瘤可能,拟行手术治疗转入胆胰中心。
十二指肠乳头附近位置特殊,是腹腔内解剖关系最为复杂的空腔脏器,紧邻胆管、胰腺等重要器官,肠壁薄如蝉翼。要想切除此部位肿瘤,无论是外科还是内科医生都面临挑战。
外科医生的难点在于“找”
倘若只依靠腹腔镜手术,只能凭腹腔镜器械“触感”判断肿瘤位置与大小,无法精准定位肿瘤边缘,有时可能会扩大切除范围,以保证完整切除肿瘤,但这会增加术后发生消化道管腔狭窄、十二指肠乳头损伤等风险。同时,缝合后外科医生也不能明确收拢的缝线是否会造成十二指肠乳头的牵拉变形,甚至乳头开口被闭合。
而内镜医生的难点在于“切”
十二指肠肠腔相对狭窄,内镜操控空间小,肿瘤血供丰富易出血。同时,患者瘤体术前评估必须进行肠壁全层切除,术后内镜下封闭创面不如外科缝线牢靠,创面也易被消化液腐蚀,迟发性出血或穿孔风险很高。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胆胰中心主任付文广教授组织外科组叶明新副教授、内科组石蕾副教授等科室团队成员讨论后一致认为,“腹腔镜+内镜”这一“双镜合璧”的模式,能扬长避短:内镜“导航”,腹腔镜精准确定瘤体边缘,内外科医生同台联合,在微创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牢靠安全地缝合创面,最大程度保留脏器的完整性,不伤及正常肠壁组织。

经过精心的围手术期准备,由叶明新副教授、胆胰中心住院总医生杨中秋主刀腹腔镜操作,石蕾副教授、消化内科副主任汤小伟副教授及内镜医学部邢璐护师配合术中内镜导航,一场微创、高效的手术开始了。
术中,内外科医生配合紧密,精密操作,有条不紊地完整剥离肿瘤组织,腔镜缝合肠壁缺损后再由内镜确定缝合口紧密、对乳头无牵拉。就这样,一例“杂交手术”顺利完成,未伤及患者肿瘤周围正常组织。

唐甜没想到,医生仅在她肚子上开了几个小孔,便将十二指肠肿瘤“揪”了出来。术后,唐甜恢复状况良好,已于10月30日出院。
去年11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胆胰中心正式运行,以肝胆外科、消化内科、麻醉科和内镜医学部等医疗团队为依托,通过内外科融合诊疗、多学科联合会诊模式,为胆囊、胆管、胰腺及十二指肠疾病等患者提供精准系统化诊疗。本次中心创新开展的“腹腔镜+内镜”手术方式,能达到“1+1>2”的效果,真正让微创技术惠及更多复杂病例。
中心简介
胆胰中心作为西南医大附院“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链条”的首个疾病整合平台,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实现“内外融合、微创优先、智能精准、全生命周期管理”四位一体的新型诊疗模式,一站式解决胆胰疾病困扰。
胆胰中心配备有腹腔镜手术设备、内镜诊疗设备及双C手术室等,可用于外科微创治疗胆囊(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和胆囊肿瘤等)、胆管(胆管结石,胆管梗阻和胆管肿瘤等)、胰腺相关疾病(胰腺炎,胰腺肿瘤等)、胆胰管先天性畸形、十二指肠乳头病变等相关疾病。
为了更好地解决群众就医需求,中心开展了特色内镜微创诊疗技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经口直视胆胰管镜检查,内镜下胆胰管支架置入,直视下胆胰管碎石取石,直视下胆胰管内活检,内镜下胆囊灌洗/取石,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腺瘤切除等。超声内镜(EUS)诊断技术,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活检术(EUS-FNA),超声内镜下胰腺假性囊肿引流术,超声内镜下胆管/胰管引流术(EUS-BD/PD),超声内镜下胃肠吻合术(EUS-GE),超声内镜下胰腺囊性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消融术,胰腺肿瘤核素诊疗等。
特色诊疗精准手术,非必要不开腹,以微创手术为核心,通过内镜联合腹腔镜手术等杂交手术,“一次诊疗,一次麻醉和操作,一次性解决困扰”,缩短诊疗时间,加速术后康复,全生命周期随访。对重症急性胰腺炎以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DT)全流程管理,实现“无缝衔接、适时干预、减少严重并发症”。
秉承“以人为本、追求卓越、胆胰相照、胰路前行”的宗旨,中心将持续对接国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战略,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胆胰疾病微创诊疗与研究中心,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