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荒坝蜕变新藏寨 泸州对口帮扶卡心坝子新村建设纪实

来源:泸州市扶贫开发局 作者:泸州市扶贫开发局 发表时间:2019-05-30 09:12

 “卡心”
藏语意为硕曲河边的藏乡田园
卡心坝子在
甘孜州乡城县洞松乡热斗村,
一块在海拔2780米的
近380亩的山地平台上。

    2012年9月前,这里是一片不通路、水、电,无人居住的荒地。如今,这里一幢幢白色藏房拔地而起,庭院花果飘香,平坦的村道旁垂柳、雪松等成片成荫。5年多来,卡心坝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地藏族同胞自然不会忘记乡城县委、县政府作出的移民搬迁决定,更不会忘记泸州市的无私援助:2012年9月6日,移民搬迁工程奠基开工。建设期间,泸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深入工地现场调研,与牧民代表共同探讨搬迁后的发展大事。时任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的郝康理调研后感叹:“不愧为泸州速度、州内示范!”


    山沟沟里的小愿望 搬出大山住新房

    2012年前,热斗村的29户村民世代居住在海拔3700米的空打山上。

    山高路远、资源匮乏,困扰着这个高原小村的经济发展和村民生存。“搬到条件好点的地方居住,摆脱艰苦环境和地质灾害的威胁”,成为山里牧民们的共同愿望。

    省委作出省内对口帮扶藏区贫困县工作决策部署后,洞松乡热斗村面临的严峻生存问题,引起了对口帮扶的泸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多次调研和论证后,很快与乡城县达成共识:必须采取易地扶贫搬迁方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奠基开工那天,来自四面八方的藏族同胞载歌载舞,用隆重的煨桑礼俗欢迎泸州客人,祈愿未来生活更加美好。

    援藏工作组的大决心 排除万难建新村

    要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完成29户村民的易地扶贫搬迁修建,援建乡城的工作队感到担子格外沉重。行动最具说服力,正副领队主动向乡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请缨担任项目推进组正副组长。他们一边虚心听取专家指导意见,一边深入高山牧场征求牧民意见,足迹踏遍了十几条山沟和二十几个牛场。为确保项目顺利推进,正副领队坚持每周到距县城32公里的工地,协调解决互助编组、材料组织和电力供应等问题。

    为了把陡峭的山路改造成环村路方便村民出行,正副领队每天督战:“路面要整平,不然以后再返工就难了。”为了把“五改三建”落到实处,他们一刻也没有闲着,严格按照规划,户户建专用牲畜道……

    为了让村民们喝上放心水,业主部门和乡村两级班子积极联动,援藏队两个领队指挥,硬是从8公里外的高山上架设管道引来清泉水,在半山腰修建了3个蓄水池。59岁的村民克斗占追拧开水龙头,潺潺的山泉水涌了出来,他难掩喜悦:“以前想都不敢想。”

    续写搬迁新传奇 喜看今朝新生活

    71岁的村民崩底于2014年10月搬进新村,她深有感触地说:“以前的房子墙面都裂了,屋内光线不好也不干净,现在政府补贴1万多元,装修的新房子住着很舒服。”

    “政府承诺的建设标准和补助资金全部兑现,并为村民解决了自来水、电、电视接收等一系列与生产生活有关的问题。感谢乡城县委、县政府的关怀,感谢泸州市的援助。”第一个搬进卡心移民安置点的村民达瓦逢人便说。如何既使贫困群众搬得进、留得住,还能长足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发展产业。“卡心坝的土壤和气候特别适合种植花生、核桃、草莓等,渠系完善之后,我们就将分到土地自产自销。”村民丹巴对搬迁点发展规划有说不尽的满意。

    “我们使用泸州援助资金扶持村民发展庭院经济,种植生态水果、蔬菜。除了满足自家食用外,还可以到由政府提供的销售平台去卖。这些农产品每年可为每户增加1000-2000元收入。”如今,村干部尼玛家已添置了1辆摩托车和1辆面包车,他喜滋滋地告诉记者,可以骑摩托车上山采挖松茸和虫草,还可以去县城采购生活用品,出门旅游可以驾驶面包车,一家人在一起很热闹。

    移民搬迁新村22户贫困户,现已全部脱贫。洞松乡乡长格绒次仁说,下一步,该聚居点将通过产村相融、农旅结合方式,大力实施经济林果种植,努力构建集观光、体验、休闲、采摘为一体的休闲度假村,持续稳定增加农牧民收入。

    洞松乡党委书记朱秀军也信心满满地说:“泸州市新一轮对口帮扶又投入援建资金400万元,新建了一座装机160千瓦光伏太阳能提灌站,完全能满足聚居点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用水。”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泸州市扶贫开发局”
 

编辑:百说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蜀ICP备12019884号 川南网信箱:597583136@qq.com 版权所有 泸州市马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2008 Luzhou Mading wenhua Digital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