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溪区一二三产业融合,竹产业助力脱贫致富

来源:泸州市扶贫开发局 作者:泸州市扶贫开发局 发表时间:2019-04-12 09:24

    又到了砍伐竹子的季节,一片片青绿的林区里,三五成群的竹农穿梭其间。砍下来的竹子很快堆满村道,一路拖拉过去,红色的泥土上留下深浅不一的痕迹……这是竹农的日常生活。

    在纳溪区93.6万亩林区里,竹肆意地生长,在不同季节里给予人们慷慨馈赠。竹笋逐一破土,笋子卖的钱更多地变成油盐茶米、日用百货。一个个普通家庭,尊严与梦想,幸福与满足,都隐藏在一根根翠竹背后……


    身份的转变

    地处长江上游生态保护核心区,纳溪区有先天优势。近年来,纳溪区先后实施了“百里青山翠竹工程”“竹林提质增效工程”。如今,“水绿相映环那山,翠竹摇影映那溪”的景色已变为现实。这些不起眼的竹子,也走出了“带动多个产业、撑起一方经济、致富全域百姓”之路。

    从春节持续到4月,白节镇高峰村村民冯再国的生意迎来一波波小高峰,一个上午就接到20多个订货电话,等待装货的小货车排到了屋后。

    “春节期间,每天要卖1万多元的干货……”冯再国妻子快言快语,“干木耳、竹荪品质好,很远的人都开车来买。”

    “忙的时候,我要请20多个村民帮忙才行。这些收益,是近些年增加的。”冯再国说话间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白节镇楠竹多,这类竹的经济附加值高。以前,多数竹山管理粗放,处于半荒芜状态,竹林没有科学施肥、间伐和垦复,导致竹品质低、产量不高。以每百公斤毛竹76元的市场价计算,剔除砍伐、运输成本,最后到竹农手中的每亩收益不超过200元,甚至只有几十元。

    早年,冯再国也是竹农大军中的一员。经过多年历练,他逐渐熟悉了竹市场,也掌握了竹林培育,林间木耳、竹荪、菌菇等种植和加工技术。家乡面积广袤的竹林,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绿色宝库。

    2016年,冯再国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承包流转了300亩竹林,开发笋、竹两用林,推广护笋养竹、合理砍伐、林间种植等一系列竹林管理措施。春天,竹笋破土而出,漫山遍野皆是胖乎乎的“竹宝贝”。冯再国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一年又一年精心耕耘。如今,竹林里的木耳、竹荪、菌菇平均亩产有近百公斤,加上竹材收入,每亩收益达2万多元,是过去单纯砍伐的几倍。勤奋加上好时节,冯再国预计今年将有几百万元的销售收入,曾经的竹农已是镇上最大的“竹老板”。

    百姓富生态美,好消息接踵而来。2017年,白节镇以建设“中国第一竹镇”为目标,成功入选“四川省首批特色小镇”,打造出了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大山的馈赠


    山有千竿翠,价值“万两金”。4个多月前,在高峰村楠竹林里,竹农们抓住晴好天气破土挖笋,鲜嫩的冬笋鼓起了他们的腰包。

    村民龙廷楷家中有10多亩竹林,平时他在高峰村奇竹专合社打工,还养殖林下鸡。冬笋陆续上市,龙廷楷一边上班一边忙着采挖冬笋。每天,龙廷楷的竹林可以采挖冬笋50多公斤,高峰期有100多公斤。家门口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笋子,各地商贩来来往往。最后一合计,龙廷楷销售冬笋收入就达2万元。

    白节镇大旺岩区出产的冬笋肉质脆嫩、味道鲜美,是深受消费者喜爱的纯天然绿色食品。目前,白节冬笋不仅是纳溪及周边地区市民舌尖上的美味,还远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每年上市,很多客商纷纷上门抢购,当地村(社区)也抓住商机,成立专合社“抱团”增收。

    “党和政府好得很呢,免费为我们提供肥料,安排技术人员上门指导管理竹林,楠竹和冬春笋产量越来越高。”龙廷楷竖起大拇指。此外,纳溪区加快林区公路建设,为楠竹产业发展和竹农增收提供了有效保障。如今,“一根竹子”,让纳溪区实现了竹产业从资源经济化向生态经济化的转变。

    今年,纳溪区12万亩楠竹林,单靠采挖春笋就有100万公斤,产值高达1000万元。竹农依靠大山的馈赠,实现户均增收3000余元。

    点竹变成金

 
    过去,竹农多是靠采伐竹子、挖笋、种地为生。随着纳溪区依托大旺竹海核心地带的旅游资源和竹资源,他们已从单纯的竹农转变为经营者、工人、农家乐老板。冯再国的成功转型,就是纳溪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助力竹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实践。

    丰乐镇天台村山高路远,脱贫户雷宗平的家就在山顶上。前年才翻修的屋子收拾得干净整齐。

    雷宗平的手掌粗糙,布满口子。“我上午砍了半天竹子,差不多有100块钱。下午还要去林区转转。”2017年,雷宗平被镇上安排为护林员,月工资1800元。每天,雷宗平按时巡逻村上12个组的林子,在他眼里,这些林子就是村民的“绿色银行”。

    村民生活的改变得益于纳溪区乡村振兴从竹上下功夫,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富民优势,带动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农民增收。

    目前,纳溪区除了大力推进“基地种植—深度加工—废料回收—林下种养—回归竹林”的循环经济模式,还突出发展竹制新材料、竹家居用品、竹食品药品、科研培训等竹类高新竹产业。通过基地和园区互动,让这种农工结合、以工哺农、以农养工、工农共富的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更加惠民。

    同行的天台村第一书记刘吉勇告诉记者:“持续推进竹产业发展,一是拓宽了群众增收路。每年争取省、市资金用于优质种苗示范基地建设、竹农技术培训和奖励、竹基地集中成片建设。二是在竹林基地建设等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各类竹业专合社,以及新成立的竹藤竹编培训基地,有效地帮助部分贫困户和残疾人成功实现就业增收。”

    4月,作为全省现代竹产业5个示范区之一的纳溪现代竹产业示范园即将启动,将有更多的群众从中受益。

    “日子越来越好。”听完刘吉勇的介绍,雷宗平会心一笑。看着远处太阳慢慢落下去,自家地里蔬菜、梨树、李树长势良好,10多亩竹林丰茂,雷宗平的眼里闪烁着希望的光。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泸州市扶贫开发局”
 

编辑:百说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蜀ICP备12019884号 川南网信箱:597583136@qq.com 版权所有 泸州市马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2008 Luzhou Mading wenhua Digital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