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摄影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乡镇 | 医疗 | 专题 | 活动 | 高清 | 家装 | 教育 | 文艺 | 早教 | 城建 | 美食
“卡莎莎曾医生!”他用血压计DIY灌肠装置,助力彝乡百姓健康梦!
来源:川南网 发布时间:2025-08-25 08:55:16

云贵高原横断山脉之间的凉山州普格县,被誉为火把圣地、阿都故里和温泉之乡。

从泸州到普格,60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8个多小时的车程颠簸。2025年伊始,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小儿外科曾信豪医生,作为泸州新一批援彝医疗专家团成员之一,踏上了这颗美丽的“高原明珠”,对口支援普格县人民医院外二科,开启为期一年的医疗帮扶工作,将先进的医疗技术、暖心的医疗服务送到彝乡群众身边。

援彝路上的帮扶专家

普格县人民医院外二科主要承担胃肠、肝胆、泌尿、肛肠、小儿等普外系统疾病诊疗,曾信豪在西南医大附院拥有近10年的普外+儿外专科疾病救治经验。

来到普格后,为了改变当地医院“大病看不了,小病看不好”的问题,曾信豪凭借自身丰富的诊疗经验,结合普格实际开展精准帮扶,指导帮助当地医院创新性开展了空气灌肠肠套叠复位术、腔镜下鞘状突高位结扎治疗儿童鞘膜积液治疗术等新技术、新疗法,通过手把手的教学指导,努力帮助当地医务人员提高诊疗水平和手术技巧。

今年春天,当地一名小男孩因急性腹痛被紧急送入普格县人民医院,经初步检查后被诊断为急性肠套叠。

“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儿科急腹症,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肠包小肠’。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肠坏死等严重后果。”曾信豪表示。

治疗方案主要是采用空气灌肠,但该院之前从未开展此技术,且在当地医院缺少灌肠机的情况下,治疗一度陷入胶着。

“没有条件,我们就自己创造条件上!”

曾信豪用血压计自制的灌肠装置

曾信豪凭借自己从书上看到的资料和以往附院科室谭毅老师介绍的知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采用医院随处可见的水银血压计,自制出一套压力可控的灌肠装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老一辈医疗人员曾普遍使用该疗法),代替价值几万元的灌肠机。在其悉心指导下,成功开展了该院首例空气灌肠肠套叠复位术。术中,手术医生通过向患儿肠道内注入空气,利用空气压力使套叠的肠管逐渐复位。术后,患儿迅速康复出院。

曾信豪(中)指导首例空气灌肠肠套叠复位术中

患儿、家属与曾信豪(左三)、当地医务人员合影

目前,普格县人民医院已先后成功实施三例空气灌肠肠套叠复位术,当地医护人员也从观摩学习到逐渐动手操作,基本掌握了该项技术。

在曾信豪的指导下,当地医务人员针对阑尾炎、胆囊炎、化脓性胆管炎等常规疾病的治疗也取得一些新的突破和技术提高。

近日,80岁的彝族阿普(彝语:老爷爷)彼补色呷因突发腹痛,前来普格县人民医院外二科求诊。在住院治疗期间,因胆总管结石导致胆汁引流不通,继发严重感染,出现高热、休克性血压等险情,诊断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因感染加重,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据曾信豪介绍。后在其技术指导下,联合当地医护人员全力展开救治,在当天先为患者实施了B超引导下的经皮穿刺胆囊造瘘术,对胆汁进行引流,解除梗阻;一周后由曾信豪主刀,为患者施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经胆道镜取石术,经过2个多小时手术,顺利取出3颗结石,去除根本性病灶。

曾信豪(左)指导当地医生做b超引导下胆囊穿刺造瘘术

曾信豪(左一)为患者施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曾信豪(中)为患者施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此前,曾信豪还指导当地医务人员开展了一例中年男性胆总管结石治疗手术,成功为患者解除病痛。以往该类疾病患者大多是送往县外治疗。

“卡莎莎曾医生”

因普格医疗条件限制,对于危急重症、重大疑难患者,过去很多都是转送到县外治疗,一路上需要翻山越岭辗转两三个小时,路途上的舟车劳顿,可能导致病情加重。曾信豪深知,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患者救治,也会降低百姓对当地医院的信任度。因此,医务人员在提高自身医术的情况下,也要尽最大努力救治每一例患者。

3月28日,普格县城外的西宁高速路施工工地上,工人韩某在作业时,不慎被一失控的数吨重钢梁撞击腹部,当即陷入剧烈腹痛。工友紧急将其送往普格县人民医院急诊科,经该院急诊科主任杨林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帮扶专家阳凤博士检查,迅速明确创伤性脾破裂、小肠及肠系膜损伤诊断。此时,患者因大出血已出现失血性休克,血压持续下降,生命危在旦夕。

“此时,救治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将患者留在普格县人民医院治疗,但由于普格没有设立中心血站,用血需从临近的宁南县或者西昌市血站配取,一来一回至少需要2个半小时;二是让患者转院去县外治疗,但在转运途中会因继续出血导致生命危险。当地医院领导及科室负责人经过认真讨论后,认为还是留在普格治疗风险相对更小,家属此时也表达了对我们的充分信任,于是,我们决定冒险拼一把!”曾信豪表示。

随后,普格县人民医院立即启动紧急救治预案,迅速组建多学科救治团队,并跨区域协调1300ml血浆、6单位红细胞,为手术争取黄金时间。

后由曾信豪主刀,联合该院相关医护人员,历时4小时完成这场高难度手术:清除腹腔2000ml积血及800g血凝块,精准实施脾脏切除、两处破裂肠管切除吻合及肠系膜修补。再经过后续一系列康复治疗,患者顺利恢复出院。

出院时,患者与家属将一面锦旗送到曾信豪和普格县人民医院外二科医护人员手中,并动情说道:“18天前我差点丢了性命,是你们把我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患者向曾信豪及当地医务人员赠送锦旗

大半年的援彝之旅,曾信豪通过门诊坐诊、业务讲座、手术示范指导、教学查房等方式,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变“输血”为“造血”,为当地医院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让当地群众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曾信豪为当地医务人员开展业务讲座

曾信豪与当地医护人员一起查房

“当地的百姓都比较淳朴,对我们保持高度信任。”

曾信豪与当地医务人员一起,以精湛医术守护彝乡群众身体健康,收获了一面面锦旗和患者赞誉,当患者一次次对他说出“卡莎莎(彝语:谢谢你)曾医生”便是对他最大的认可。

本文来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