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妈这次真的能站起来走路吗?"8月9日,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与关节外科病房里,80岁的邱婆婆家属紧握着鲜海医生的手,听到"一周后就能出院,回家休养几周便可下床行走"的答复时,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谁能想到,这位慈祥的老人仅在4个月内就经历了两次致命的髋部骨折——第一次手术后已是不易,第二次更是在16项基础疾病与严重手术风险下创造了生命奇迹。
四个月两摔
八旬老人面临"终极挑战"
家住自贡的邱婆婆今年4月不慎摔倒,左侧髋部着地导致股骨粗隆间骨折(俗称"人生最后一次骨折")。西南医大附院骨与关节外科团队迅速为她实施微创内固定手术,术后恢复良好,家人本以为噩梦就此结束。
"老人骨质疏松严重,又有低血糖、心脏问题,千万小心再次跌倒!"出院时医生的叮嘱言犹在耳。然而7月的一天,邱婆婆再次摔倒——这次是右侧髋部着地,剧痛让她瞬间无法站立。更糟的是,检查发现不仅骨盆骨折,此前植入的固定钢钉竟因冲击力穿破股骨头刺入盆腔!

"情况比想象中凶险得多。"主刀医生尹一然教授解释,这枚"跑偏"的钢钉紧邻大血管,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大出血;而老人除了高龄,还合并骨质疏松、重度贫血、肾功能不全、心脏问题等16种基础疾病,手术风险极高。
摆在面前只有两条路:保守治疗意味着长期卧床,老人可能再也无法站立;手术则是一场与死神的博弈。经过反复沟通,家属含泪选择"再拼一次"。
多学科联手
3小时手术化解"不可能任务"
8月8日,一场精密的"生命保卫战"打响。由骨科尹一然教授领衔,联合麻醉科、心血管内科、肾内科等专家制定方案:既要取出刺入盆腔的钢钉,又要解决髋臼缺损和骨量流失难题,还要确保新关节稳固。
手术台上,团队创新采用"双重修复"策略——
精准清障
先小心翼翼取出嵌在盆腔的钢钉,避免损伤血管;

巧补缺损
将患者自身修剪后的股骨头骨质填补到髋臼破损处,重建"地基";

稳固支撑
植入特制加长股骨柄假体,像"钢筋"一样牢牢固定新关节。

3小时后,手术圆满成功! 术中出血量控制理想,老人生命体征平稳。更让人惊喜的是,术后第二天邱婆婆就能自主屈伸双腿,疼痛明显缓解。"没想到还能再站起来!"家属紧握医生的手连连道谢。
专家提醒:老人跌倒不是小事
尹一然教授介绍,髋部骨折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因老年人常合并多种疾病,卧床后易引发感染、血栓等致命并发症。而邱婆婆短期内两次骨折,手术难度呈几何级增长,"这次成功得益于多学科协作和精准手术方案"。
他特别提醒
老年人一旦跌倒出现髋部疼痛,务必立即就医;
手术后需加强看护,避免二次摔倒;
日常注意补钙、防跌倒,浴室安装扶手,夜间留灯。
如今,邱婆婆已能在家属搀扶下坐起,向着康复迈出关键一步。这个"比奇迹更温暖的结局",正是医患携手创造奇迹的最好证明。
医生简介>>





本文来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