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摄影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乡镇 | 医疗 | 专题 | 活动 | 高清 | 家装 | 教育 | 文艺 | 早教 | 城建 | 美食
泸州市乡村女能人事迹展播 | 徐莉香:用老粮站筑起乡愁与事业的双重坐标
来源:川南网 发布时间:2025-05-27 09:52:56

在川南合江县白米镇的长江之畔,一座由60年代老粮站改造的“慕隐农庄”成为现象级网红打卡地。每逢周末,3000多平米的小院里炊烟袅袅,游客围坐在香樟树下煮茶谈天,青砖墙上的红色春联与江畔的木质观景台相映成趣。这座农庄的主理人徐莉香,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从上海创业者到乡村振兴参与者的身份蜕变,在废墟上书写了一段“旧建筑复活、新乡村生长”的传奇。

沪漂十年的“田园情结”

徐莉香的故事,始于一场跨越1800公里的“乡愁觉醒”。

2005年,22岁的她带着对大城市的憧憬奔赴上海,从计算机硬件代理到早期教育创业者,十多年间历经行业更迭,在繁华都市站稳了脚跟。然而,午夜梦回时,记忆中合江老家的青石板路、檐下悬挂的玉米串、夏日江边的蝉鸣,始终是挥之不去的情结。“疫情期间居家隔离,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一个能触摸到泥土、听得见江风的小院。”她辞去上海的事业,开始系统学习小院设计、景观营造和旧物改造,甚至考取了乡村旅游管理证书。

选址过程堪称一场“万里寻踪”。她驱车遍历贵州、成都、重庆等地,却始终找不到符合心意的场地。直到2023年春,回到合江探亲的她偶然路过白米镇梨湾村,一眼便相中了那座濒临坍塌的老粮站:两栋青砖房坐北朝南,门前香樟树浓荫如盖,步行5分钟可达长江畔,距离县城车程仅25分钟。“透过老粮站,我仿佛看到了这里未来的模样——青瓦覆顶、木窗含翠,游客坐在屋檐下,就能望见江面上的船影。”

老粮站上的“时光拼图”

在徐莉香眼中,老粮站不是需要拆除的废墟,而是“时光遗落的拼图”。

2023年4月,改造工程正式启动,她定下三条铁律:不拆一砖一瓦、保留所有古树、融入在地记忆。为了复原六十年代的建筑风貌,她带着工匠走街串巷,从周边的村庄收集了2万余块旧青砖、5000片残瓦,甚至从废品站淘来老粮站同款的竹编米筛、木秤杆作为装饰。“每块砖都带着岁月的包浆,垒墙时特意保留了部分‘补丁’质感,让修复痕迹成为历史叙事的一部分。”

最费心血的是对香樟古树的保护。院内两棵百年香樟原本被荒草环绕,她请来林业专家设计根系保护方案,以古树为中心搭建木质平台,树下摆放石桌石凳,形成“树影婆娑、茶香氤氲”的核心景观区。“这些树是老粮站的‘原住民’,留住它们,就留住了乡村的‘灵魂’。”

在功能设计上,她巧妙平衡“复古”与“现代”:保留粮仓的拱顶结构作为餐饮大厅,墙面嵌入老粮票展览墙;将坍塌的厢房改造成全木质民宿,配备地暖与智能卫浴,却在床头悬挂煤油灯造型的壁灯;江畔新建的观景台采用传统穿斗式工艺,地板却暗藏防腐防潮的钢结构。“游客既要能触摸历史,也要住得舒适,这样才能感受和留住乡愁。”

农庄主理人的“生态哲学”

慕隐农庄的走红,不仅源于建筑美学,更得益于徐莉香的“乡村共生”理念。

蔬菜来自周边农户的菜园,每周两次赶乡场采购当季鲜货;鸡鸭鱼定点收购自白米镇养殖户,甚至开发了“认养一只土鸡”的体验项目,游客可定期收到专属土鸡产下的鸡蛋。“一根黄瓜从地头到餐桌不超过12小时,这种新鲜度是城市超市无法复制的。”此举直接带动20余户农户增收,年均每户增加收入8000元。

她还雇佣本地村民担任厨师、管家,定期组织服务培训;开辟“农夫市集”区域,免费提供摊位给村民售卖手工艺品;与合江县文旅局合作推出“粮票文创”,游客消费可积累“粮票积分”,兑换农产品礼盒或民宿折扣。

正如徐莉香在合江县乡村振兴交流会上分享的金句:“真正的乡村振兴,不是把城市的模式搬到农村,而是让乡村以乡村的方式,生长出属于自己的现代性。”

在慕隐农庄,旧粮票成为文创符号,香樟树化身打卡地标,农户的菜园连接着游客的餐桌——这不仅是对乡村的浪漫化想象,更是用现代经营理念激活传统资源的生动实践。

“我的目标不是做‘孤岛式’的网红店,而是成为乡村资源的连接器。”徐莉香说,她正在筹划“慕隐2.0”计划:联合周边村落打造“长江畔的乡愁走廊”,将老粮站、古渡口、荔枝林串联成线,推出“乘船摘果—农庄用餐—江畔露营”的深度体验产品,带动更多村民参与旅游服务。

(泸州市妇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