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丰收的季节。在叙永县大石镇旺龙村的千亩高标准梯田上,一片接一片的金黄稻穗随风轻摇,村民们劳作的身影在稻浪里时隐时现,收割机的轰隆声伴着欢声笑语在山间回荡。

十年前,旺龙村和其他贫困村处境一样,面临产业发展单一、基础设施薄弱,土地撂荒严重等问题,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对旺龙村开启了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倾情帮扶,构建了“四梁八柱”帮扶体系,为旺龙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也进一步推动旺龙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探索实践。

强农助农 为文旅融合奠定基础
旺龙村四面环山,梯田是祖辈开垦的“饭碗田”。可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大片梯田渐渐荒了——杂草没过田埂,田坎垮塌,曾经的“粮囤”成了“荒坡”。2015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过定点帮扶的担子,驻村干部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看着撂荒的梯田,就暗下决心:“得把田先救活,这是老百姓的根。”

四任驻村干部接力攻坚,与村“两委”蹲在田埂上商量对策,最终定下“发展特色、以购代捐、联农带农、强村富民”的思路。争取上级资金,修机耕道、建灌溉渠,把零散地块整合连成“田成型、渠相通、路相连”的高标准农田;回引在外打拼的“新乡人”返乡,流转土地开办农场,让荒田重焕生机。

村民罗克民算起了“增收账”:“土地流转每年能拿租金,日常在农场干活,一天能挣160元,比以前出门打工更安心。”据统计,帮扶以来,医院通过以购代捐、线上订单、展销会等方式,累计购买旺龙村大米、菜籽油、山茶油等农特产品400余万元,村集体、村民及农场获益60余万元,稳定脱贫户户均增收6000余元。

为了让农产品更“值钱”,村里还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合作。今年试种的100亩“中医稻谷”(不用化肥农药,依靠黄连、黄芩、苦参等十余种中药提取的制剂驱虫施肥),就是科技赋能的成果。“土专家”赖友腾蹲在田边,捧起饱满的稻穗笑着说:“你闻这米,自带清香味!”他介绍,中医稻谷用中草药制剂替代化肥农药,不仅能驱虫,还能改良土壤、降低重金属含量,去年市场价卖到20元一斤。如今,新收的稻谷已送至专业检验检测部门进行检测,“要是合格,明年就扩大种植,让更多村民跟着受益。”
从荒田复耕到良种培育,从传统种植到绿色认证,旺龙村的“农”字文章越做越实。村里的大米加工厂开起来了,当季稻谷当季加工,锁住新鲜口感;直供直销、线上平台、助农馆多渠道发力,让田间的农作物走出了大山。

以农塑旅 推动“农+旅”提质发展
“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明代杨慎笔下的梯田美景,如今在旺龙村有了新注解。随着农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里开始琢磨:“梯田不光能种庄稼,还能当‘景点’,让游客来看看我们的田园风光。”

于是,“旺龙梯田+观光体验”的模式慢慢成形。村里根据四季农事,策划了一连串接地气的活动:春天油菜花开,金色花海铺满梯田,“菜花音乐节”上,村民和游客一起唱山歌、拍美照;夏天稻苗青青,孩子们挽起裤脚在田里摸鱼捉虾,“家规文化田野教学”让游客在农耕体验中感受乡风文明;秋天稻谷金黄,“丰收节”里打谷子、晒稻谷,游客跟着村民一起感受丰收的喜悦;冬天云雾缭绕,学校的师生、艺术爱好者们背着画板来写生,梯田云海成了最美的创作素材。


村里还支持大户打造民宿集合体,通过政府贴息的模式,支持旺龙梯田周围5户农户改造自家农房。“周末和节假日都快订满了,游客住下来,还会买些农产品带回去,比单种庄稼挣得多。”村民赖大姐开办起了民宿,这让她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从“靠地吃饭”到“靠景也能增收”的真切转变。


为了让更多人知道旺龙梯田,村里请来省、市摄影家协会采风,还邀请头部网红来打卡。2024年,泸州“三套车乐队”到梯田拍MV,视频在互联网上发布后,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25年首届“油菜花节”期间,泸州及周边游客慕名而来,梯田边的农特产品摊位前挤满了人,土蜂蜜、松茸菌、腊香肠被一抢而空。村民们感慨道:“以前种出来的东西愁卖,现在游客上门买,‘赏花经济’真能鼓腰包!”



以文带旅 深化文旅消费融合
“旺龙村的美,不止在山水,更在文化。”驻村第一书记李浩说。村里有茶马古道的遗迹,有百年梯田的农耕记忆,还有代代相传的劳动山歌、族规族训。如何让这些“老文化”变成“新卖点”?村里把“田、居、径、石、竹、药、礼”定为旺龙文脉,一步步挖掘、活化这些文化资源。

今年,村里争取到中省项目资金,在梯田旁建设研学中心。该中心将围绕农耕文化、竹文化、石刻文化、川南古建文化和礼法文化等进行集中布展,将各主题展陈与消费产品紧密结合,如竹文化主题展陈区计划售卖用竹子制作的米筛、箩筐、竹席、斗笠等各种各样的竹编,鼓励竹编技艺传承人、乡土人才成立家庭手工作坊,让普通的竹子摇身变为村民致富的“指尖经济”。目前,村里正和叙永县委党校对接,计划把研学中心打造成党性教育、农耕体验的教学点。

梯田核心区的30余米历史文化长廊,更是成了游客必打卡的地方。为了建好长廊,李浩翻遍县志、族谱,多次走访族老,把旺龙村的“前世今生”梳理成“村情、缘起、生息、翻身、脱贫、振兴”六个板块。长廊处,村民们常带着孩子来看:“这是咱村的历史,得让娃娃们记住。”游客们边走边看,听着村民讲过去的苦、现在的甜,更懂了这片梯田里的故事。










从荒田复耕到农旅融合,从文化挖掘到产业兴旺,旺龙村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如今的旺龙梯田,春有花、夏有绿、秋有金、冬有韵,田里种着“健康粮”,村里办着“文化节”,村民们的腰包鼓了,脸上的笑容多了。畅想未来,李浩笑着道:“旺龙村,会发展得越来越好,游客也越来越多。”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