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医爱星途 狮路相伴”星耀计划第三期公益活动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健中心院区临床技能中心启动,6名孤独症患儿将在医护人员的照料下接受为期三天的粪菌移植治疗。仪式上,医院内科党总支书记阮德胜代表医院表态:医院将秉持“患者至上”的理念,整合优质医疗资源,用真心去关爱孩子,用全心去帮助孩子,用诚心去感化孩子。



“孩子可以上普通小学,以前根本不敢想”
当天,活动启动后,6名孤独症患儿在家长带领下入住温馨的病房,他们将接受3次粪菌移植治疗,也就是将健康供体的肠道菌群移植至孤独症患儿体内,为失衡的肠道菌群“播种”关键有益菌,重建肠道微生态。肠道菌可以间接地对人体的营养摄入、内源物质平衡、免疫状态等发挥调控作用,改善患儿胃肠道症状和核心症状。



自2024年3月星耀计划首期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启动以来,已有12名孤独症患儿在医院接受了粪菌移植治疗。家长李先生真切感受到了孩子的变化:从无法与外界正常沟通到能准确表达需求,基本与正常小孩没有区别了。






作为星耀计划首期受益者,李先生的孩子已接受粪菌移植治疗一年多时间。
李先生介绍,治疗前,孩子不看人、不爱说话,难以对他人的互动信号作出回应,一句话只能断断续续说出四五个字。
治疗后,孩子的认知、表达能力显著提升,“我们与孩子说话,他立马就能作出回应,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都能表达得很清楚。”
孩子的转变让李先生庆幸当初让孩子接受粪菌移植治疗的决定,“我准备送孩子去上普通小学,以前根本想都不敢想。”李先生还向孤独症患儿家长提出暖心建议:接纳孩子的独特之处,学会观察和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逻辑,与孩子共同成长。

杨琴(化名)的孩子也是一名孤独症患儿。在进行粪菌移植治疗前,杨琴有些担忧,效果如何存在未知性。但孩子的变化,打消了她的顾虑。“以前孩子说话一个字一个字往外吐,写一个字需要很长时间。现在能连贯说话了,半小时就能写一页纸。”杨琴介绍,孩子从上课坐不住、不听老师指令,到主动学,慢慢有了社交能力,在一点点变得更好。

受益者年龄覆盖2-30岁,治疗有效率达85%
孤独症是一种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疾病,孤独症患儿也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近年来,越来越多临床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普遍存在肠道菌群紊乱,高达90%的孤独症患儿存在便秘、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由于孤独症患儿不能或不愿用言语表达身体的不适,上述症状往往容易被家长疏忽,同时也让孩子在情绪上出现较大波动。
粪菌移植能帮助患儿重建肠道微生态,达到“脑病肠治”目的。近年来,粪菌移植已广泛运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其原理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肠道内,重建患者新的肠道菌群,实现对肠道及肠道以外的多种疾病的治疗,其中也包括了孤独症,被评为“2013年世界十大医学突破”之一。

2017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开始开展粪菌移植技术,目前已建成粪菌移植库,是四川省首个标准化粪菌移植治疗中心,已成为云贵川渝地区难治性肠病、复杂肠道感染紧急救治中心。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粪菌移植实验室副主任梁思成介绍,经过近十年努力,医院已为60余名孤独症患者开展粪菌移植治疗,年龄覆盖2岁至30岁。随访数据显示,85%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社会回归率达65%。
“1至3岁,3至6岁是孩子大脑发育的两个重要阶段,在6岁之前接受治疗的效果最明显。”在梁思成看来,孤独症并非不治之症,越早发现越早干预,取得的治疗效果就越明显。

儿童医学中心临时负责人、儿童保健科主持工作的副主任李程介绍:为了给孩子们营造最好的治疗及生活环境,医院统筹调配优质医疗资源,由消化内科、内镜医学部、日间手术中心、麻醉科、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临床营养科、康复医学科、神经内科、心身医学中心、儿童医学中心等10多科室派出精兵强将,多学科协作为孩子们保驾护航;后勤保障部等部门通力配合,积极为患儿打造最舒适的生活环境。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将携手四川省残疾人联合会、中国狮子联会等慈善机构,共同推进孤独症儿童关爱计划,从医疗、社会、心理等多维度出发,通过实施爱心减免、降低治疗费用等公益行为,积极帮助经济困难的患儿家庭,为他们伸出援助之手,让更多孤独症患儿家庭受益于粪菌移植治疗,帮助更多“星星的孩子”开口说话,回归社会。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