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古蔺县观文镇千鸟湖畔游人如织,玻璃栈道观景台的施工场景成为傍晚乘凉游客的焦点。这座曾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小镇,如今正以农文旅融合为发展主线,通过资源整合、产业升级、文化赋能,探索出一条“生态为基、产业为翼、文化铸魂”的乡村振兴之路。从千鸟湖景区创建到传统村落保护,从“1+5+N”特色产业集聚到红色文化传承,观文镇以系统化思维推动全域发展,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规划引领:生态资源激活文旅新动能
千鸟湖是观文镇的核心生态名片,观文镇的发展,始于对生态资源的系统性重塑。当地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高标准完成千鸟湖概念规划及镇区风貌改造规划,并引入专业人才统筹资源,严格管控违规建设,确保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目前,观文镇正积极开展千鸟湖创评3A级景区工作。我们不仅要打造‘湖光山色’美景,还要让生态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观文镇副镇长曾明玉介绍,围绕环湖区域,观文镇将积极发展葡萄采摘、鱼稻共生体验等农旅融合项目,未来还将引入露营基地和康养业态,形成“四季有景、全域可游”的发展格局。

生态价值的转化不仅体现在旅游业,更延伸至农业产业链。在建设村榨油厂,1200万元的投资实现了“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预计年产值2000万元;共和村豆花厂则依托“观文黑豆花”品牌,开发豆腐干、腐竹等衍生品。观文镇农办负责人郭恩平算了一笔账,豆花厂和榨油厂投产以后,预计可带动全镇套种大豆5000亩,大豆收获后,全镇预计可种植油菜8000亩,既可以观赏环湖油菜花开的美景,也可实现一地多收。
基建提质:宜居宜游环境再升级
“新建的卫生厕所干净敞亮,配套的三格化粪池处理污水,空气都比以前好多了。”永安村民宿经营者吕友明的感慨,折射出人居环境改善的成效。此外,千鸟湖环湖污水管网建设项目正在申报中,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环湖区域的“颜值”和游客体验。

乡村振兴,基础设施是关键。近年来,观文镇累计投入563万元完善旅游配套,包括新建玻璃栈道观景台、实施“厕所革命”580户、改造民宿4家,而正在建设的场镇快捷通道将大幅提升交通便利性,推动“快进慢游”旅游模式成为现实。

产业升级不仅限于硬件。湖畔民宿、特色餐饮的兴起,让游客从“过路客”变为“过夜客”。观文镇党委副书记安飞表示:“我们要让游客留得下、玩得好。”通过农旅融合,观文镇正逐步实现从单一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变。
文化铸魂:“红色资源”+“民俗文化”传承文脉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在四渡赤水云庄战斗遗址,学生们正对红军攻打云庄,开仓分粮这段历史听得入神。作为红色美丽村庄建设重点项目,云庄战斗遗址所在的建设村已成功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而星凤村围绕“苗族传统芦笙演奏技艺、芦笙歌舞、苗族古歌、刺绣蜡染”等设置培训课程,培训人数达120余人。

“在保护中传承记忆,让古建筑、老手艺成为乡村振兴的‘活化石’。”观文镇文化工作负责人朱庆介绍,云庄战斗遗址新打造的展陈室和教研基地已吸引1000余人开展主题活动,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双轨并进,为文旅发展注入灵魂。

观文镇党委书记穆昆表示:“观文镇将继续打好生态、产业、文化‘三张牌’,聚力3A级景区创建工作,打造镇内旅游环线,把山水资源、人文资源、农业资源串点成线,形成‘赏景+采摘+农家体验’一体游玩路线,推动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的转变。”
文/图:张深远 刘瑜(古蔺县融媒体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