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阳光灼灼,古蔺县皇华镇篮球场上,李佳兴挥汗如雨。笔者轻声叫住这个大男孩,他抹了一把汗,笑容如夏阳般炽烈。
一个月前,在高考考场外,李佳兴也是带着这样的笑容,手捧向日葵,在笔者的镜头前,热烈拥抱复读的同学。
这明媚的笑容,是李家无声家风在岁月里浇灌出的花朵。

李佳兴在考场外等待朋友出考场(左一向日葵男孩)
家风如根:无声世界里的挺拔脊梁
皇华镇顺河街,李佳兴父母经营的“哑巴夫妻理发店”是街坊邻里熟悉的角落。店里没有寻常人家的欢声笑语,只有剪刀细碎的“咔嚓”声与吹风机沉稳的嗡鸣。
父母皆聋哑,却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勉撑起一个家:不忙时,父亲骑摩托走村入户理发,遇到困难乡亲便分文不取;母亲的手因常年接触染发剂,四十岁的皮肤粗糙得像“老太太的手”。

“小时候趴在洗头台边递毛巾,长大了我和弟弟就帮着一起洗头,看他们一站就是一天,冬天双手皲裂渗血也顾不上。”李佳兴说,“爷爷当生产队队长时,扛着百斤粮袋能走十里山路。”
这位早已退休的老党员,把“自立自强”四个字锻造成李家的精神脊梁。
即便长子李斌幼年因病致聋,爷爷的教育依旧严苛如铁。爷爷那句“人一定要自立自强”的家训,父母无言的身教,如养分渗入少年心底——他渴望快些长成大树,为亲人遮风避雨。
于是去年高考后,他顶着40℃烈日摆摊卖柠檬茶和冰粉,赚到人生第一桶金1200元。
当他把钱交给母亲时,母亲却轻轻推回,用手语比划着让他去“做喜欢的事”。这份无言的托举,让少年有了更深的思考,更坚定了他未来的方向。

李佳兴在店里帮忙

李佳兴高考后和朋友摆摊卖冰粉
无声理发店里种出的“向日葵”
今年7月2日傍晚,李佳兴从银行取出攒了数月的钱——整整一万元。这是他大学兼职在工地上搬砖、洗车行里擦车、汉堡店一站数小时当服务员、创业公司里奔波不息攒下的积蓄。他请朋友赖寿帮忙,策划了一场给母亲的“惊喜”。
“拍视频时看到阿姨的反应,我当时也快哭了。”赖寿回忆镜头下的动人一幕——当李佳兴假装合照将钱塞进母亲手中,母亲闫春会先是一怔,随即紧攥着那叠钱,泪水与笑容同时绽放。
她用手语急切表达:心疼孩子的辛苦,更为他的成长欣慰无比——“未来的路很长,只希望他健康快乐。”
这沉甸甸的一万元,远非数字能衡量。它是儿子用被货物压得伸不直的手指,用无数个“最累时想到妈妈弯着的腰就又能爬起来”的日夜,凝成的无声告白。
很快,李佳兴将万元现金塞进母亲手中的视频点燃网络,面对如潮赞誉,媒体采访,十九岁的少年始终如一颗温暖的向日葵,不卑不亢,腰杆笔直,如他从小在无声理发店里深深扎根的那样,不断驱动着自己成为温暖家人的能量源。

李佳兴的视频在短视频平台爆火
从“递毛巾”少年到“撑伞人”
如今,在绵阳城市学院就读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李佳兴,已非当年仅能在理发店递毛巾的孩子。他瞅准校园兼职商机,与同学合伙成立人力资源公司,业务涵盖人力资源、创业空间与家政服务。

李佳兴在自己的工作室
“现在不仅能挣钱补贴家用,还能帮同学赚生活费。”李佳兴说这话时,眼睛里有光。他深知每一分钱背后的汗水,更深知分享机会的重量。这束由自强不息家风点燃的光,已开始照亮更多年轻的身影。
皇华镇皇华村党支部书记何秋瑜见证了这株“向日葵”的成长:“父母虽聋哑,却自立自强、乐观经营生活。李佳兴从小懂事,主动担起家务和对外沟通的责任。希望他前程似锦,也希望更多年轻人从他身上汲取力量。”
李佳兴心中装着更辽阔的风景:继续创业、未来参军报国。
“因为生长在特殊家庭,从小得到过社会温暖,想把这份暖意回馈给国家。”他说。

李佳兴一家四口旧照
向日葵永远朝着太阳生长。父母无声却坚韧的爱,就是李佳兴生命中的太阳,教会他如何深深扎根于土壤,又怎样向着光与热伸展枝叶。
他承接阳光,再将暖意传递给朋友、家人、同学,乃至远方——这株由好家风滋养的“向日葵”,已然亭亭,正将金黄的光辉,洒向更广袤的土地。
文:杨璐霜 李恒 吴艳
本文来源:古蔺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