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辛柏青发布妻子朱媛媛去世讣告,“媛媛于2025年5月17日上午11点39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在与癌症抗争的近五年时间里她并没有悲观消沉,依然坚定、自信地面对困难。”


演员朱媛媛抗癌近五年后去世
“抗癌5年是个坎儿”的说法靠谱吗?
为何医学常用“5年生存率”评估癌症治疗?
小编听说过“癌症病人只要挨过五年,大概率和正常人一样”,临床上评估癌症预后主要就一个数据,那就是五年生存率。五年生存率越高,说明预后越好。同时如果肿瘤切除后,五年没有复发,一般认为这个癌症临床治愈了,这个病人就可以等同于正常普通人。
那为什么医院都认可五年生存率这个指标呢?
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
1.临床大数据显示,约80%的实体瘤复发发生在术后2-3年内,90%以上在5年内出现,极少部分出现在五年后,比如乳腺癌,激素受体阳性患者约50%的复发发生在5年后,但这属于个例。
2.经过5年观察期后,多数癌症生存曲线趋于平缓。意思是癌症五年内没有复发,十年,二十年也能活的好好的,例如甲状腺乳头状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98%,十年生存率也接近这个数字。
3.手术只能切除肉眼看得到的癌症,但仍有一些微小残留病灶,术后残留的<100μm微小病灶需要2-5年时间增殖到临床可检测尺寸。也就是说,即使还残留微小病灶,五年内也能检查出来,五年后没肿瘤冒出来,那就说明手术后基本上没有残留微小病灶。
4.肿瘤病人5年后复发风险降至<10%(比普通人群患病概率更低),进行医疗干预,成本就太高了,没必要。经过系统性治疗后的身体,已经建立免疫监视(如T细胞记忆库)和器官功能代偿储备,形成新的生理稳态。
所以对于癌症患者而言
五年是一个合适的时间
只要保持信心 挨过五年
大概率和正常人一样
正确认识卵巢癌
揭开“沉默”的面纱
卵巢,是位于女性盆腔内的一对扁卵圆形器官,是女性重要的生殖器官之一,肩负着生育的重任—排卵,还是生产女性性激素的“兵工厂”。

卵巢癌是指发生在卵巢上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高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被称为“妇癌之王”,亦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其恶名主要源于卵巢癌“三个70%”的特点:
隐匿性强:
70%的患者就诊时已处于晚期!
复发率高:
70%的患者初次治疗后三年内复发!
预后较差:
70%的患者无法跨越5年生存期!
卵巢癌需警惕的症状
卵巢癌早期症状不显著,极易被忽略,以致70%的患者就诊时已处于晚期。虽然它善于伪装,但如果平时能细心观察,身体一些细微的变化还是能够提前察觉到。以下四大危险信号应警惕卵巢癌的发生:
反复腹胀、腹痛,纳差、乏力

突然腹围增大、体重骤减

绝经后不规则阴道出血、月经紊乱

尿频、尿急、腰痛、性交痛

卵巢癌高危人群
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卵巢癌的风险越来越高,50岁到79岁左右的女性是卵巢癌最高发的人群。
遗传和家族因素
1、BRCA1/BRCA2基因突变:显著增加卵巢癌风险(BRCA1突变者风险达40-60%)。
2、家族史:直系亲属患卵巢癌、乳腺癌或前列腺癌,风险升高2-3倍。
3、林奇综合征:遗传性疾病,卵巢癌风险增加8-12倍。
生殖与激素因素
1、未生育或不孕:未生育女性风险比生育者高1.5-2倍。
2、月经周期长:初潮早(<12岁)或绝经晚(>50岁)。
3、长期激素替代治疗:单一雌激素治疗超过5年可能增加风险。
不良生活习惯
吸烟、高脂饮食、肥胖、心理压力大、 熬夜等,都可能诱发卵巢癌的发生。
环境因素
长期接触石棉、滑石粉、电离辐射等可能诱发卵巢癌的发生。
卵巢癌筛查建议
筛查对象
1、上述高危人群重点筛查;
2、普通人群:45岁以上女性建议定期关注症状,出现异常及时检查。
核心筛查手段
1、肿瘤标志物检测
CA125:最常用指标,但早期仅50%患者升高,易受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等干扰。
HE4(人附睾蛋白4):特异性更高,与CA125联合检测可提升准确性。
2、影像学检查
经阴道超声(TVUS):首选方法,可发现卵巢肿块、异常血流信号。
盆腔MRI:用于鉴别肿瘤性质,评估转移范围。
CT/PET-CT:晚期患者评估全身转移情况。
具体筛查建议
普通人群
年度爱情体检:每1-3年做妇科检查(阴道B超+CA125抽血)
警惕身体“假动作”:持续腹胀、尿频、吃不下?快就医!
高危人群加码
30岁起每年“三件套”:妇科触诊+B超+肿瘤标志物 。
基因检测:家族中有≥2人患乳腺癌或卵巢癌,特别是携带BRCA1/2基因突变,提醒有血缘关系的女性进行BRCA基因检测。
如何预防卵巢癌?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避免久坐,远离致癌物。
适时生育
足月妊娠和母乳喂养可降低卵巢癌发生风险。
定期体检
建议30岁以上女性坚持“卵巢”年检,妇科B超或MRI等影像检查就像“卵巢监控摄像头”,早发现=生存率翻倍!
基因检测与随访
有家族遗传倾向的患者应及早检测并密切随访。
终极武器:预防性手术
对于已完成生育的BRCA突变携带者,可考虑预防性切除双侧输卵管和卵巢,风险直降90%!
卵巢癌虽然发病隐匿、复发及病死率又极高,但是只要我们健康生活、定期体检,及早发现,就会取得令人惊喜的效果!
在此,我们呼吁每一位女性都要关爱自己的身体,增强健康意识,将卵巢癌的预防融入日常生活。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对抗卵巢癌,为女性的健康撑起一片澄澈明朗的天空,让每一个生命都能绽放出最璀璨、最绚烂的光彩。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