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
纪念侯光炯院士诞辰120周年活动
在长宁县侯光炯纪念馆举行
这不仅是一场纪念仪式
更是一次科学与情怀的交融
一场农业传承与创新的接力
一束鲜花,一份敬意:追忆“大地之子”
活动现场,众人在侯光炯纪念馆
“大地之子”雕像前肃立默哀
献上花篮并深深鞠躬
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对这位科学先驱的崇敬



泛黄的手稿
老旧的实验仪器
田间工作的照片……
每一件展品都讲述着
侯光炯从青丝到白发的科研人生
现场观众无不为侯老扎根基层
躬耕田野的精神所动容


一场座谈,一次传承:科学精神永不褪色
在“缅怀科技前辈,传承科学精神”座谈会上
来自宜宾自然免耕所、市科技局
宜宾市老科协、长宁县老科协代表
以及曾与侯老共事的老同志、学生等
介绍侯老的科研成就
分享侯老在实验台专注研究
田间与农民交流
教育工作中的点滴故事

爱国为根:心系土地,胸怀家国
“科学家要有祖国,科学要为人民服务。”
这是侯光炯院士常挂嘴边的话
青年时期,他放弃海外优渥条件
毅然回国投身土壤研究
晚年扎根长宁17年
以田间为实验室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农民手中的“金钥匙”
他的一生是“科技报国”最生动的注脚

创新为魂:颠覆认知,敢为人先
他提出“土壤肥力生物热力学理论”
首次将土壤视为“有生命的机体”
颠覆了传统土壤学框架
他开创水田自然免耕技术
通过秸秆覆盖、少耕免耕
实现土壤保护与增产双赢
这些突破性成果
展现了科学家“敢闯无人区”的勇气

求实为基:脚沾泥土,躬耕不辍
从东海之滨到西南丘陵
侯院士的足迹遍布中国田野
他常说:“实验室在田间,数据在脚下。”
年逾古稀时,他仍坚持与农民同吃同住
采集土壤样本、记录作物生长
这种“把实验室搬到地头”的务实作风
为科研工作者树立了标杆

奉献为本:甘为人梯,薪火相传
作为教育家,他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
学生中许多人已成为行业领军者
他创办自然免耕研究所
为后辈搭建科研平台
晚年病重时,他仍坚持口述论文
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这位科学巨匠不仅留下了学术遗产
更树起了一座精神丰碑
激励新一代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

一本新书,一份使命:让精神照亮未来
活动尾声,《侯光炯在长宁》新书首发仪式
书中收录了大量珍贵史料和口述回忆
生动还原了侯老在长宁的科研岁月
这本书不仅是纪念,更是一把火炬
希望借此书将“侯光炯精神”传递给更多人

这位将一生献给土壤科学
扎根土地的科学家
用毕生心血诠释了
何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他的精神与成就
不仅是长宁的骄傲
更是中国农业现代化
与科技自立自强征程中的一盏明灯
愿每一位奋斗者
都能成为科学家精神的传承者
共同书写农业强国的新篇章!
(长宁县融媒体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