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长宁 “鲟”梦长江
长宁立足生态定位
厚植绿色发展底色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加快推进长江鲟等珍稀特有物种保护
促进长江生态环境修复
现在,正是长江精灵繁殖期
和小布一起去看看长江鲟宝宝诞生吧
从卵到鱼,全过程揭秘
近日,小编走进龙头镇官兴村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基地
看见长江鲟鱼卵正在容器中上下沉浮
借助流水的刺激进行孵化

这些鱼卵都是前几天的人工繁育产下的
一颗颗鱼卵在“鱼爸”“鱼妈”的帮助下
被成功排出体外,处理后进行受精
一尾尾长江鲟的生命历程开始起笔

鱼卵受精后在容器中进行孵化
几天之后,长江鲟就将要破卵而出
这时候工作人员要将鱼卵转移到孵化槽中
转移前工作人员认真观察鱼卵姿态
转移时认真小心,保证鱼卵良好状态
经过一系列的操作,卵宝宝成功来到新家





再等待一两天,长江鲟幼苗就将破卵而出
前一批的长江鲟幼苗已经成功孵化
正成群结队的在孵化槽里游动
在工作人员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

经过一段时间发育
幼苗的能量摄取由内源性转变为外源性
就要给小长江鲟宝宝喂食啦
长江鲟的饵料是专属的开口饵料
小编带你看看长江鲟的特色口粮
↓↓↓

这个阶段的长江鲟幼苗是极其脆弱的
更需要“鱼爸”“鱼妈”的精心照顾
工作人员每天喂食四次
分别是中午12点,晚上8点
晚上12点和凌晨4点
稍有空闲,就会来查看幼苗的状态
及时打捞粪便等,保持良好的培育环境

苗种培育后
长江鲟幼苗慢慢长大
部分鱼苗在6月份将被放流长江
剩余鱼苗在中心培育长大
经过8-10年的人工培育达到性成熟
具备繁殖能力后,进行人工繁殖
年复一年
长江鲟野外灭绝的剧本
将由此而改写

长江精灵的长宁“产房”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基地
位于长宁县龙头镇官兴村,占地60亩
建设有救护车间、繁育车间3072平方米
室内救护鱼池1955平方米
室外池17992平方米
综合楼、生产及辅助用房1206平方米

“保护基地”现有长江鲟原种17尾
占全国长江鲟原种数量的90%以上
是农业农村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基地
农业农村部宜宾长江鲟人工繁育基地

禁捕、人工繁殖、放流
再到2023年在天然水域首次实现自然繁殖
“保护基地”经过多年研究培育
年度繁育量达到100万尾
对加大放流力度、早日重建长江鲟野外种群
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保护基地”作为
长宁长江上游珍稀鱼类种业现代农业园区
核心区
正成为促进长江生态环境修复
助推乡村振兴和长宁水产业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救助长江鲟,长宁在行动
长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
严格执行长江“十年禁渔”政策
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和评估
保护水生生物资源
依托长江上游自然保护区珍稀鱼类救护中心
加大对长江鲟、胭脂鱼等
珍稀特有鱼类的救护、暂养和繁育。

开展水质提升工作,严格执行河湖长制
压实14条河流140名河长责任
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巡河护河等行动
强化水生态修复
统筹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治理
严格落实守护好一江清水三年行动方案

通过整合科研、生态修复与产业创新
加快推进长江鲟等珍稀特有物种保护
促进长江生态环境修复
生态修复—经济转化”的全链条保护模式
不仅为长江鲟种群恢复提供关键支持
也为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树立标杆
美丽长宁 爱上长宁
长宁将进一步树立上游意识
扛牢上游担当
加强生态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推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
擦亮生态底色
绘就美丽长宁新画卷
(长宁县融媒体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