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城·21人》| 泸州兄弟作家(下)——泸州冰春:留住泸州的“胎记”(2)

来源:四川发布 作者:程海英 发表时间:2017-09-14 11:10

    留住泸州的“胎记”

    他写诗歌、散文、小说,出版过诗集、散文集、小说集,几十年来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各种奖项。2014年,长篇小说《战将》让他成为泸州第一个获得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作家,他却说:“我只是个业余作家,好的作品还没创作出来。”

    作家与作品:写长篇小说很辛苦
 

    2014年,四川省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奖”图书类获奖名单公布,泸州市作家冰春的长篇小说《战将》名列其中,成为泸州市获得该奖项图书类作品的第一人。

    《战将》自发表以来,被《光明日报》《文艺报》《四川日报》等多家报刊连载,被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日报网、凤凰网、中国台湾网、搜狐等主流网站转载,业内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该小说是中国革命军事题材的新突破,作出了创新性的艺术探索。一时间,各路媒体纷沓采访。对此,冰春却很淡然,自谦道:“《战将》并未一战成名,它留给我的写作思考和经验总结却很多,为以后的创作怎样破题出围,冲向我心中的文学新高地,提供了一些方向。”

    1980年,还在读高一的冰春在《四川日报》发表了处女作诗歌《大浪淘沙》,至今,他在文学路上已行走了三十几载,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能执着地清守着这方净土,一切源于他对文学的喜爱和虔诚。正如他在短篇小说集《从冬天到春天》的自序中写的:“文学可以让人有思想,尽管她在这泛商业化的时代被挤压在了生活的边缘,这种思想仍然有着不可泯灭的光芒......你可以在文学的宝库里找到慰藉,嬉笑怒骂,获取思考。或许你能寻觅到坚韧和强硬,那就是文学思想的光芒。”

    相比诗歌和散文,冰春更加喜欢创作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早在他的处女作发表之前,他是迷恋写小说的,曾经在初一、初二写过两篇中篇小说,未曾发表,转而创作诗歌、散文,一直到2006年,他才重新写起了小说。

    他认为,在诗歌、散文、小说这三种文学体裁中,长篇小说最能代表文学的最高成绩。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文中有诗歌的语言也有散文的语言,有诗歌的精炼,也有散文的优美;而且,长篇小说的容量大,诗歌、散文难以表达的、中长篇小说不能容纳的,长篇小说都能体现。所以长篇小说能更好地记录历史、反映生活,更充分地表现作者的思想、观点。2009年后,他把创作的重点放在了长篇小说的创作上。

    历时两年写出《战将》后,2013年5月,冰春开始创作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暗战》,这部不到20万字的小说,他查阅200多万字资料,耗时三年半得以完成。“所以,我不是个高产作家,我的写作过程很慢。”他说,目前正在构思第三部以泸州解放为背景的谍战小说《川江英雄》,准备为泸州解放七十周年献礼。

    “写长篇小说很辛苦。”他坦言,也正是这份辛苦让坚持后的甘甜更加纯粹。对于自己的作品,他不愿多说。“一切让作品说话,留给读者和行家去评论。”


    作家与城市:相互善待,相拥相知

    作为一名泸州本土作家,冰春的作品中处处可见泸州元素。他认为,作家与城市和乡土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伟大的作品,都根植于作家脚下的这片土地,就城市而言,许多城市造就了一批文学大师,而通过这些文学大师的笔端,又为许多城市留下了不可取代的文化地标,成为现实或者历史的印记,成为一座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作家与城市的关系是:相互善待,相拥相知。

    谈及他对泸州的情感,冰春套用了艾青的一句诗文“为什么我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片土地,在泛黄的文字记载里,可以看到泸州古文化的厚重,在一张张老照片里,可以陶醉于古建筑的怀旧情愫。

    他曾多次徘徊在狭长的青石板街上,扑捉那些古老质朴的朦胧旧影;曾驻足于古屋,细细品味即使是乌黑的屋檐、杂乱的院子也掩盖不了的精美木雕、镏金彩绘透出的神韵;也曾伫立在老建筑前,倾听它们娓娓地诉说历史,感受着远久的文化气息氤氲而来,让心灵一次次受到冲击和洗礼。所以,这里的山川景物、古街小巷、人文风情,甚至一石一鸟,一枝一叶,都能给他带来创作灵感。

    每次,有朋自远方来,他从不带着朋友们去高楼林立的繁华街区,而是去方山、尧坝、张坝桂圆林、龙透关泸州起义旧址等有着动人的传说和厚重的历史的地方,然后,坐坐茶馆,走走滨江路,再登上渔舟,喝酒品鱼,让朋友全方位地了解泸州文化。


    作家建言:留住自己的“胎记”
 

    “对于泸州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充满巴蜀文化意韵的地方,必须要留住属于自己的‘胎记’”。和其他有责任感的本土作家一样,冰春对于泸州这个历史名城的保护保存有着自己的见解。

    几十年前,泸州市最高的建筑是钟鼓楼和白塔,全城皆为低矮的的瓦房和“盒子楼”。几十年后,市中区面貌巨变,古老沧桑残破变成高楼林立,酒城面貌焕然一新,不仅重现了“酒楼红处一江明”的胜景,更呈现了一个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城市。

    但,作为国家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为泸州赢得这一美誉的,那些具有鲜明泸州地方特色的民居、记录明清时期民风民俗的老街区、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的建筑,可以说功不可没。可是,当我们今天在高楼大厦林立的都市里穿行,会发现,我们曾经拥有的,已所剩无几。

    作家果戈理曾说过“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它还依旧诉说。”泸州的那些老建筑是各个历史时期文化的结晶,那些老街区是各个历史时期社会风俗和生活方式的缩影。这些风格各异的古建筑、老街区展现着泸州独特的城市性格,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显著特征。

    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如果在建筑上完全丢失了自己的印记,那无异于丢失了城市的性格,更代表着我们的文化在衰落。因为文化遗产一旦消失,是不可能复制的。那么,在城市轮廓趋于单一、建筑风格趋于雷同的今天,留住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建筑,就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近些年,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恢复历史街区的风貌,我们市委市政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让一些代表当年泸州地标的老建筑得以保存和修葺,这是让人颇感欣慰的壮举。城市的新陈代谢是必须的,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又需要保护,城市的特色也要继承。继承和发展是一对矛盾,历史传统和现代化都是人们的需求,如何做好历史名城的保护和旧城的改造工作,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来源:四川发布

编辑:吾雨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蜀ICP备12019884号 川南网信箱:597583136@qq.com 版权所有 泸州市马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2008 Luzhou Mading wenhua Digital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