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创新机制 泸州市让贫困群众住进新房子过上好日子

来源:泸州市扶贫开发局 作者:泸州市扶贫开发局 发表时间:2020-01-19 09:01

    2019年以来,泸州市紧紧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因地制宜,各出奇招,大力开发区域扶贫项目,发展扶贫产业,构建完善稳定脱贫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

    新建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招引扶贫车间、发展扶贫产业,一系列有效措施,为全市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带来希望,广大贫困群众住进了新房子、过上了好日子,为全市实现乡村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易地搬迁

    挪穷窝、拔穷根,告别土房搬新家


古蔺县永乐镇水落村聚居点新貌

    “过去这里全是农田,村民们都住在山上的自建土房里。现在聚居点全是新建的楼房,村民的人居环境得到了大幅改善。”看着眼前崭新的楼房,驻村第一书记石野心里说不出的欢喜。

    2016年,石野受组织委派到古蔺县永乐镇水落村时,这里多是老土房、旧瓦房,有些村民家里甚至连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看到当时村民们的居住条件,石野心里五味杂陈。3年过去了,在全市脱贫攻坚政策的扶持下,水落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的水落村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水乐苑新村作为古蔺县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项目第一批工程,于当年3月开工,年底建成并完成贫困户搬迁入住,总投资约4000万元。水乐苑新村总占地面积78亩,共7栋楼,入住贫困户78户、293人。

    在水落村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两排崭新的楼房整齐排列,楼房中间是宽敞的硬化水泥路,道路边缘还新建了排水系统,物业管理、水、电、网络、日常卫生设施齐全。聚居点还按照“一低五有”建设配套村三委办公室、文化室、阅览室、群团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农民夜校、幼儿园、永乐镇卫生院分院等文化、教育、医疗设施,便于服务群众。

    水乐苑新村5栋的贫困村民张从芳,过去一家人挤在两间土包房里,除了两张床、木衣柜外,没什么大件家具。破旧的房屋经常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如今,一家人搬进了聚居点,生活也大变样。家里不仅添置了沙发、床、衣柜、电视机、洗衣机等家具家电,一到冬季还能在家烤火取暖。生活环境的变化,让张从芳有了盼头。

    挪穷窝、拔穷根。“十三五”期间,古蔺县完成易地扶贫搬迁9105户37777人,建成集中安置聚居点108个,安置4950户、20727人,占总搬迁人数的55%。2019年10月,泸州市探索形成的全国第一支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收益债模式,在北京举行的保险业及证券业金融扶贫案例研讨会上进行经验交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典型经验,江门古寨等安置点分别在省、市级平台上展出;尧坝集中安置点作为全省社会扶贫推进现场会参观点,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

    扶贫车间

    好就业、易安居,务工顾家两不误


扶贫车间让村民安居乐业

    如何让易地搬迁贫困户住进去、住安稳,是易地搬迁的后续问题,引入扶贫车间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扶贫车间不仅能为贫困户提供就近务工的机会,还能满足贫困户照顾家庭的需求。

    家住水乐苑新村聚居点的贫困户陈云均刚搬进新家时喜出望外,可日子一长,他心里不由得发愁,虽然生活环境有了改善,但是远离了土地的农民,却没有了生活的保障。为了有效解决贫困户的工作问题,水落村于2018年通过招商引入泸州市柳絮服装有限公司。这样一来,扶贫车间就给陈云均和其他贫困户带来了新的希望。

    “过去种庄稼,每个月只有几百元收入,现在每个月在这里工作15天左右,月收入1000多元。要是货源充足,收入还能更高。”以前拿锄头,现在拿剪刀,生产工具的改变,也为陈云均带来了收入的提高。不仅如此,扶贫车间办在了家门口,让陈云均工作、照顾家庭两不误。记者在扶贫车间看到,除了陈云均外,其他都是女性,但是经过长期的操练,陈云均操作缝纫机、使用剪刀的熟练程度不输其他人。

    陈云均工作的扶贫车间,主要从事古蔺县内各学校校服和单位工装的生产制造,可提供就业岗位30个以上,现有工人13人,其中一半为贫困人口,平均月收入2500余元。据悉,水落村还将新引进古蔺县盛驭服装加工厂,该厂可提供就业岗位50个以上,其中,贫困人口占比将达30%,主要经营服装加工业务,预计2020年1月投产。

    随着产业的不断引入,就业人口的增加,水落村村民生活越来越好。看到这样的变化,石野对水落村的未来规划更是充满信心。他说,下一步,水落村还将依托甜橙采摘、天然温泉、冷水鱼等资源打造综合型农旅项目,以此吸引更多的年轻劳动力返乡创业,真正实现水落村的乡村振兴。

    “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仅2019年,泸州市已建成就业类扶贫基地18个、扶贫车间26个、扶贫示范村8个。全市本地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6560人,农合社等生产经营主体吸纳贫困劳动力3599人,促进贫困劳动力创业1495人。

    产业发展

    兴种植、促养殖,种养结合助增收


文明村甜橙挂果,为村民增收带来希望

    在通往古蔺县二郎镇文明村的盘山公路上,成片的甜橙种植园已经挂果,这就是文明村的脱贫产业、群众的致富门路。

    家住文明村四组的贫困户明兴强和往常一样,在离家不远的一片甜橙园里劳动。同样是在土地里劳作,明兴强现在的心境却和过去大不一样。他告诉记者,自从村里发展了甜橙产业,他便将自家的3亩土地进行了合理规划,1亩流转给集体农场,1亩自己种植甜橙,剩余的种草、种粮食,喂猪喂牛。通过合理利用土地,综合发展种植养殖业,明兴强的年收入从过去的万余元,提高到了8万元。不仅如此,他还通过扶贫政策新建了住房,从老土房搬进了砖瓦房,并在自家后院利用扶贫无息贷款修建了猪圈、牛圈,通过发展产业,两年时间就还清了贷款。

    在文明村,像明兴强这样靠发展产业富起来的人不在少数。村民明利20多岁就到浙江打工,在外打工十几年也没挣到多少钱,和家人的聚少离多更让他难受。2015年,回到家乡的他开始养牛,后来又在村种植大户明政的带动下发展甜橙产业。到2019年,明兴强家里已经养牛30余头,种植甜橙22亩,实现收入14万余元。

    近年来,文明村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各项工作,在组织保障、机制约束、工作载体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带领村班子成员、党员、群众实施脆红李、甜橙“双千亩”工程。通过产业的带动,该村在2016年省委第三方综合评估中,高标准实现了贫困村“摘帽”和31户113名贫困群众脱贫的目标。据文明村驻村第一书记李仿介绍,该村2019年将实现创收200余万元,全村人均增收近千元。下一步,该村还将继续带领全村群众优化两大产业发展,并摸索发展乡村旅游,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多种渠道让村民鼓起钱袋子,过上好日子,向小康之路大步迈进。

    产业发展为广大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带来希望,更为泸州市巩固脱贫攻坚提供内生动力。截至目前,泸州市已建成连村脱贫产业园334个,实施资产收益扶贫项目116个,覆盖带动贫困人口11万人。2019年新建或改造特色产业基地11万亩、高标准农田12万亩,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小区)64个,基本形成“大基地+大产业”的发展格局。

    本文由泸州市扶贫开发局提供
 

编辑:百说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蜀ICP备12019884号 川南网信箱:597583136@qq.com 版权所有 泸州市马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2008 Luzhou Mading wenhua Digital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