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订的那批稻虾米,我们已经安排人发货了,你这边注意收货。”江安县四面山镇的田埂上,宜宾市藕王农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朱凤剑正在忙着回复客户消息,他的公司以稻虾综合种养为主业,同步开展大米初加工、油菜初加工及精炼等产业。这位41岁的“新农人”不像传统农民,更像一位运筹帷幄的田野“CEO”。四年前的一次探亲,让他与这片土地结下不解之缘,如今他在这片土地上实践着独特的“四季算法”,让1100亩农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模式:“四季算法”让土地全年“高效率运转”

如果说传统农业是“单线程操作”,那朱凤剑的农业就是一套复杂的“多线程程序”。他独创的“四季算法”,让1100亩土地像一台精密的机器,永不间断地创造价值。

春夏季,这里是“稻虾共生”的典范,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秋收后,金色的油菜花取代稻浪,来年便能榨出醇香的菜籽油;其间,小麦、藕、高粱等经济作物见缝插针,根据市场预期被精准嵌入种植计划。



“我们必须像下棋一样,提前看好三步。什么季节种什么、养什么,全部基于数据分析和市场预判。”朱凤剑说。这套算法,彻底打破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单一和低效局限。
攻坚:政府的“神助攻”与科技的“硬支撑”
创业之路并非总是坦途。朱凤剑特别提到了今年遇到的两个“坎”。

第一个坎是菜籽油加工。起初他们只能进行初级的毛油加工,品质和价值上不去。“当时我们只能做到初步的毛加工,当县农业农村局和四面山镇政府了解到我们的具体情况后,马上就给我们采购了一套先进的精炼设备。”朱凤剑的语气中仍带着感动,“在短短的一个礼拜就把设备给我们采购回来了。我们从毛油生产出来到第二天,12个小时就可以把所有的杂质全部剔除。”

第二个坎是今年的旱情。“上半年出现旱情,政府专门给我们打造了一个基井,大概有6公里,水管直接安到田里面,使我们的秧苗存活,确保了我们公司今年的产值。”

在政府政策与资源的精准助力下,朱凤剑聚焦农业全链条升级,持续加码现代化投入:引进自动化育秧系统、108吨级智能烘干设备及土壤监测设施;配套容量1000吨的恒温仓储设备,采购精炼菜籽油、大米深加工设备各一套,并新增农机具16套,全方位提升农业生产、加工及仓储能力。

朱凤剑说:“有了政府的支持,我们补齐了设备短板,从育秧到加工实现‘机器换人’,不仅省力还提效,农产品品质也更有保障了!”
共赢:一个人的“剧本”到一群人的“狂欢”
朱凤剑最深切的成就感,并非仅仅来自公司破千万的年产值,更来自他成功带动了周边村民一起致富。

他带动了7户村民成为种植大户,每户管理200多亩土地,与他一起发展“定制粮”种植。“其中有一个种植户今年卖给我们的水稻已经突破了30万元,稻虾突破了15万元。”朱凤剑欣慰地分享,“种植户过来找我说,今年我们的效益相当好。我说只要你们好,我们大家就好。”


这份“好”,也实实在在地落在了普通村民的口袋里。
“朱老板承包了我们的田土,我空闲时候在他的公司干活,两份收入在农村还是可以。”村民赵林笑着说。
在菜籽油生产线上工作的范方琼也感慨道:“我家离公司不远,比在外面好多了。对我们来说又挣到钱了,又顾到家了,还是挺好的。”

从一个人创业,到带动一个群体发展,朱凤剑的视野越来越开阔。
谈及未来,朱凤剑目标明确:“我们会继续提高土地流转,增加就业岗位,开展技术培训,未来将产业规模化,完善产业链,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为江安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农业从来不是朝夕之功,需要“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在朱凤剑身上,我们看不到丝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与无奈,看到的是一位用科技武装、用理念引领、用情怀担当的现代农业领路人。
文/图:胡敏 李秋梦 冯继原(江安县融媒体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