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笔者走进大寨苗族乡粮烟融合示范田,只见烟农们与四川农业大学的学生们正忙碌地穿梭在田间,共同期待着测产专家对红薯产量的最终测定。近年来,古蔺县以筑牢粮食安全根基为使命,积极探索并深入推进粮烟融合发展模式,通过创新思路与精准施策,走出了一条“粮烟协同、互利共赢”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创新模式,提升土地产出效率
据悉,古蔺县以“粮烟融合、协同发展”为战略导向,大力推广“烟+N”复合种植模式。这一模式不仅有效提升了土地产出效率,更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了“钱袋子”与“米袋子”的双重丰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为探索技术保障体系,今年5月,大寨苗族乡政府、四川农业大学与公司三方携手,在大寨坝区规划了50亩烟田,建立了“古蔺县粮烟融合技术孵化园”。孵化园内,红薯、大豆、荞麦、玉米等4种作物、10个品种的示范试验有序开展,为完善粮烟融合种植模式和生产技术方案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老师刘雷表示:“大寨苗族乡作为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开展粮烟复合种植的重要示范基地,我们已在此执行了三年研究。通过品种筛选、种植密度优化及种植时期优选,我们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种植方法。目前,烟薯复合种植的亩产已达2041公斤,成效显著。”

政策引领,构建良性产业生态
“今年我种了40亩烤烟,按收购政策,每亩烤烟产值可达4000元,总产值16万元。加上新引进的粮烟融合项目,种植红薯每亩产量可达5000斤,按市场价最低3毛钱一斤算,每亩产值也有1500元。”烟农罗学敏笑着分享道,“这样的模式让我们的日子更有盼头了。”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古蔺县始终将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头等大事。在稳定传统粮食种植的同时,积极探索“以烟促粮、粮烟协调”的新路径。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支持和市场驱动,将烟叶产业的资金、技术、设施等优势与粮食生产有机结合,形成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循环发展”的良性产业生态。

示范推广,全域铺开粮烟融合
古蔺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局长、经理夏春介绍:“在2023年试验、2024年示范的基础上,2025年古蔺全县推广了粮烟融合模式1.75万亩。主要模式包括‘烟+红薯’、‘烟+玉米’、‘烟+大豆’、‘烟+荞麦’。其中,‘烟+红薯’模式最为成熟,产量高且不愁销路。今天,我们邀请了省市专家进行测产,预估红薯亩产量可达4000-5000斤,且所有红薯均由大寨乡政府引进的红薯加工粉厂收购,每亩保底价3角钱一斤。这一模式既提高了烟农收益,又保障了农民生活。”
为破解“粮烟争地”难题,开创保烟稳粮、提质增效、富民增收的新局面,古蔺县不仅将粮烟融合贯穿于整个种植环节,还延伸至各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中,整合农业、烟草等部门资源,为复合种植提供从融合区域布局、技术培训指导到田间管理跟踪的全链条服务。烟草部门将烟叶生产的先进管理经验应用于粮食作物,提升了粮食生产的标准化、现代化水平。同时,采取“农户+合作社、批发商、家庭农场主”相结合的方式,拓展粮烟融合特色农产品销售平台,确保粮食产得出、销得好、收益高。


古蔺县正以实实在在的粮烟融合成效,绘就出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文/图:罗晓薇 蹇维婷 付宏 姬鸿飞(古蔺县融媒体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