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摄影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乡镇 | 医疗 | 专题 | 活动 | 高清 | 家装 | 教育 | 文艺 | 早教 | 城建 | 美食
“边缘困局”到“换道起跑”的跃迁之路 古蔺县椒园镇“发酵”新生
来源:川南网 发布时间:2025-09-22 14:29:39

地处川南黔北、两省三市四县交界的古蔺县椒园镇,曾因交通闭塞、产业薄弱、劳动力流失严重,是全县发展中“落后的乡镇”。如今,随着高速通车打破地理隔阂、特色产业精准定位、“闲资源”高效盘活,这座曾经“诉苦”“哭穷”的乡镇,正以党建引领走出一条以绿色发酵类食品加工为核心的产业跃迁之路。

“以前去县城要颠簸2个小时,现在高速通了,半小时就能到。”育林村村民彭弟昌感慨道,“最重要的是,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进厂工作,再不用外出打工了。”

椒园镇幅员91.81平方公里,辖6村1社区,人口约2.3万人。过去,这里距县城车程2小时,通往贵州多靠船只,是古蔺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镇。受制于土地贫瘠、《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限制等因素,传统农业难成规模,青壮年外出严重,常住人口中在家青壮年仅占11.4%。

转变始于“思想破茧”。“我们必须扭转‘等项目、靠政策、要资金’的旧观念。通过开展发展思想大讨论,引导干群‘少说短板、多谈优势’,最终确定‘打造绿色发酵类食品加工小镇’的目标,用工业思维打破‘先农后工’困局。”椒园镇党委书记李畅表示,通过反复讨论,干部群众认识到:椒园独特的微生物环境和气候条件,正是发展发酵产业的天然优势。

2024年1月古金高速通车、9月白杨坪大桥建成,椒园融入金沙、古蔺、仁怀“半小时经济圈”,从边缘地带跃入区域协同发展前沿。依托紧邻赤水河、干热河谷气候显著、微生物菌群丰富等自然优势,椒园锁定“发酵”赛道,提出“1+3+3”产业体系,即1个绿色发酵食品加工核心,布局泡菜发酵、古法酱醋酿造、豆制品加工3类产业,并提升高山生态马羊牧场、林下土鸡养殖基地和“橙海蜜源”现代农业园区3大种植养殖支撑。

盘活“闲资源”成为突破关键。镇里将低效甜橙基地、撂荒地改建为粮经套种区和烘干厂房;把闲置校舍、高速项目部旧址、敬老院改造为酱醋生产车间、泡菜生产区、豆香工坊。在改造一新的原椒园村观龙小学,晒酱食品公司负责人阎朝泽指着正在建设的车间说:“政府提供的改造厂房和配套服务,让我们节省了大量前期投入。预计明年二期项目投产后,我们的酱油年产量将达到万吨级。”

“我在泡菜厂上班,一个月能挣3000多,还能照顾老人孩子。”育林村村民任廷勇笑着说,“土地流转有租金,种植辣椒有收入,上班还有工资,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强多了。”

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椒园已引进3家工业企业。泸名左岸泡菜有限公司投资4000万元建成年产值超2000万元的生产园区;晒酱食品有限公司计划总投资1.2亿元建设万吨级酱油醋生产基地。

产业兴起直接惠农,椒园镇还向周边输出“订单农业+技术托管”,带动共建万亩辣椒蔬菜基地,年供原料超5000吨。育林村党支部书记阎国涛算了一笔账:“村集体通过入股企业,今年预计增收10万元。我们还组织村民种植原料辣椒,户均年增收可达5000元。”

从“盐茶古道”到“高速时代”,从“边缘困局”到“换道起跑”,椒园以“破茧—破局—破题—破圈”的四步跃迁,正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文/图:张深远 钱艺丹(古蔺县融媒体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