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宜宾市江安县红桥镇紧扣“红桥猪儿粑之乡”定位和糯稻种植传统优势,坚持把“产业富民”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绿色发展。

时令催人耕种忙,不误田间一季春。眼下正值糯稻插秧的黄金时期,走进红桥镇对角村糯稻种植基地,水田里数十名农户弓着身子,手上动作娴熟,左手攥着秧苗,右手快速分苗、插秧,一株株嫩绿的秧苗被整齐栽进湿润的泥土里。转眼间,连片的水田铺上了一层“绿毯”,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图。
“我家有5亩田,以前种的都是普通水稻,今年在村集体的号召下,全村共有80多户农户改种成了糯稻。镇政府免费发放种子,农技专家全程指导。现在每斤糯稻的收购价格比普通水稻高1.5元,我这5亩水田预计可收获4000斤糯稻,产量较普通水稻产量有所下降,但和去年相比可以增收6000多元。”对角村村民杨大爷开心地说。

红桥镇对角村的糯稻种植基地占地200亩,是镇内规模最大的糯稻种植片区,该基地种植的糯稻是由五粮液集团定制的川香糯9号,具有稻香味浓、糯性强、口感佳等特点,亩均产量可达400公斤。
“今年对角村糯稻种植基地全面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从插秧间距到水肥管理都有镇级农技专家全程指导。订单企业将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1元的价格收购,村集体还能从加工环节分红,实现农户、集体‘双增收’。”对角村党支部书记介绍道。

据了解,红桥镇今年共规划建设300余亩高标准糯稻种植基地,除五粮液定制粮外的糯稻,基地直接与红桥镇小微产业园内的4家猪儿粑生产龙头企业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实现“本地糯稻直供本地车间”,有效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堵点。
“红桥镇小微产业园内的猪儿粑生产企业每年糯稻需求约2000吨,糯稻种植基地的糯稻成熟后将直接运往小微园区,通过现代化设备加工成猪儿粑专用磕粉,企业原料成本将有所下降。同时,红桥镇创新推行‘免费供种+全程指导+产销对接’服务模式,带动周边150余户村民年均增收36万元,真正实现‘种好一片稻、养活一群人、兴旺一方产业’的发展目标。” 红桥镇党委主要负责人介绍道。

下一步,红桥镇将着力构建“糯稻种植订单化—磕粉生产标准化—猪儿粑产销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计划三年内将糯稻种植基地规模扩大到800亩,同步建设标准化糯稻加工厂,擦亮“红桥磕粉”地理标志品牌。同时,深度挖掘农文旅融合潜力,开发“稻田观光+猪儿粑非遗体验”特色项目,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春插秧、秋收割、四季品粑”的田园乐趣,推动小小糯米成为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江安县融媒体中心 供稿)